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
字数:2183,阅读时间:约6分钟
编者按:两汉时期的兵制问题,一直是学界与民间热议的话题。如今,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民间的讨论中,大部分人已基本认同了“部曲制”的说法。李零在其《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性质小议》一文中,整理出“伍什队官曲部校”八级编制的结构,这一说法被许多学者和爱好者广泛采用。特别是其中的“一曲二百人,一部四百人”这一观点,至今仍是流传甚广。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了“五曲部”和“部校同级”的观点。本文旨在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梳理与比较。
首先,笔者简要回顾一下李零提出的“伍什队官曲部校”七级编制。具体结构如下表所示:
展开剩余83%级别 | 伍 | 什 | 队 | 官 | 曲 | 部 | 校 |
------|----|----|----|----|----|----|----|
数量 | 50 | 10 | 100 | 200 | 400 | 400 | 2000 |
对于伍、什、队、曲等前五级的编制,基本上没有争议。然而,在“曲”与“部”的关系上,李文中多次引用了《通典》中的记载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尤其是《通典》中提到“二曲为部(四百人,立司马)”,这一点可能对李零的观点影响深远。孙闻博先生在其《秦汉军制演变史稿》一书中也采用了这一观点,书中提到汉代军队编制中,“部辖400人,曲辖200人”。他还引用了来自张家界古人堤的东汉简牍10号封检所的资料,显示出每支部队大约由30至50人组成,符合“一部四百人”的说法。根据此类简文的分析,李零的“两曲一部”观点也获得了印证。
关于“部”与“校”的关系,李零认为部与校具有上下级关系。一部由一个校统辖,五部设一个校,相关论据来源于上孙家寨简文中的“以校干行,军尉斩”和《后汉书·百官志》中“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李零进一步推测,大将军所设之营即为简文中的“校”。在此基础上,他得出结论:一校即为五部,人数约为2000人。而《通典》也提到“二部为校”,显示部与校存在上下级关系,只是《通典》中的“校”采取了两部制,即八百人编制。
接下来,笔者要对“部校同级”的观点进行分析。这个观点的整体编制如下表所示:
级别 | 伍 | 什 | 队 | 官 | 曲 | 部 | 校 |
------|----|----|----|----|----|----|----|
数量 | 50 | 10 | 100 | 200 | 400 | 400 | 400 |
在一些专著中,例如黄今言先生的《秦汉军制史论》中,也采用了类似的编制结构。尽管《史论》未对各级编制的人数进行详细考证,但他基本遵循了部校同级的观点。
这个观点最早来自白建钢先生的《青海木简与汉代军队》一文。白建钢认为,李零提出的“前后曲”的观点并不成立。根据白建钢的解读,简文中“当”是汉代阵列的专用术语,一个“当”即为一个曲。一个军阵通常由五个“当”组成,即五曲。根据这一推测,必须有五个曲组成一个部,而不只是两个曲。因此,部作为上级编制才显得合理。
白建钢进一步分析,虽然上孙家寨简文中未见左右曲的明确表述,但他引述了《罗布淖尔考古记》中关于汉简的记载,提到“左部左曲候”“部右曲候”“右部后曲候”等文字,证明了左右曲的存在。此外,他还引用《汉书·匈奴传》中的“右曲候任商等”一文,支持了左右曲在军队编制中的重要性。
关于部与校的关系,白建钢认为,部与校是同一级别的单位,只是称谓不同。依据《史记·李将军列传》以及《汉书·南粤传》和《汉书·赵充国传》的记载,部和校其实是等同的,唯一的差别在于主官的称呼。当没有校尉时,司马负责该部;若设置了校尉,则由校尉统领部队。由此可见,部和校在人数上是相同的。
另外,东汉时期的一些资料也能反映这一点。李贤注引《汉官》记载东汉北军校尉所领兵力为“七百人”,这一点佐证了白建钢的观点。孙闻博指出,东汉北军的校尉兵力相较于西汉要少,但西汉时期的北军校尉的兵力也基本为千余人左右。
根据以上分析,西汉时期的部队,尤其是校尉部和司马部,编制大致为1000人左右,一千人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标准。如果按每曲200人的计算,那么一部即为五个曲,符合白建钢的解释。
综上所述,两种观点都有其依据和例证,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李零的观点主要基于东汉及其后期的文献,如《通典》和张家界古人堤的东汉简牍。而白建钢的观点,则更多地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的情况。因此,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所依据的历史时期不同,无法简单地说哪一种更为正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军队编制既有常规设置,也存在灵活调整的情况。同名不同制、变通编制等问题时有发生。例如,东汉卫尉系统下的南宫南屯司马所统领的部队仅有百余人,远低于两曲的标准;而东汉北军方面的校尉部,兵力可达到七百人,与西汉一部的编制相近。显然,讨论古代军制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资料:
李零:《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性质小议》,《考古》1983年第六期
白建钢:《青海木简与汉代军队》,《文博》1986年第一期
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孙闻博:《秦汉军制演变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黎子堂,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券商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线上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