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伴随着群舞《古井趣事》最后一个舞段收尾,上海地区入围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的全部九个群文作品完成终评舞台表演。
群星奖是我国群文领域政府最高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活动之一,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在川渝两地展开。今年,上海共有九个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入围比例再创新高,涵盖音乐(含合唱)、舞蹈(含广场舞)、戏剧、曲艺四个门类六个种类。抠细节、调整、重试……备战国家级大赛的最后阶段,九个团队争分夺秒打磨再提升!
“这届群星奖的参赛作品展现了群众文艺创作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品不再局限于‘自娱自乐’,而是以更高的艺术追求和更广阔的时代视野,成为讲述中国故事、滋养百姓生活的重要力量。”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表示,申城今年的参赛作品,呈现了沪上群文创作的鲜明导向,不少都是上海地域文化的“活样本”。
全力以赴迎接终极挑战
“再高点,可以,收一下,声音干净了,不炸。”10月12日上午,表演唱《捧一把月光》的演员们在成都祥宇宾馆的房间里反复做着最后的声乐训练。“主要是抠细节,比如发声吐气。男声和女声都有角色得扮演,声音和角色须更贴合。”辅导老师高阳告诉记者,此前,还为男生们请了一位仪仗队的军人来教他们军容军姿。因为充足的准备,演出过程中虽因话筒无法出声被叫停重来了一遍,演员们没有慌乱,而是有序地根据指示重来。“声音还是那么稳!”栾岚导演透露,考虑到舞台上可能出现的临场意外,主创提前做了不同预案,因此并未影响最终发挥。
器乐重奏《海上·云梦》登台前的几个小时,演奏特雷门琴的小姑娘张文潇还在酒店里一直在练习。这是无需身体接触弹奏的电子乐器,左手调音量、右手控音高,演奏过程中要控制好手与乐器之间的距离和位置,难度相当大。“本来是想让他们休息一下,最后再对一下就可以了。”作曲孙彬彬说,团队中有几位成员是2019年第十九届群星奖作品《和·鸣》的演奏者,一路走来,彼此之间的默契和友谊都更深厚了。特雷门琴在作品中的地位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张文潇不希望自己成为短板,一直练到形成肌肉记忆。
10月17日下午,飞机落地后,群舞《古井趣事》的主创们把行李放回酒店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排练场地。“巡演结束后,我们根据专家和观众的反馈,把拧床单和拔河的段落又加回去了,前后的结构做了一些调整,使整个作品篇幅控制在七分钟左右。服装上,增添了一些红色元素。最后30秒舞段加快了动作,音乐也提速了。”作为《古井趣事》的舞蹈编导也是主演,王靓彧倍感幸运,也颇为骄傲。她说,参演的14位演员来自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大家不辞辛苦连轴排练,常常是下班后晚上九点练到凌晨三点,早上10点又在排练厅汇合。“虽然有压力,但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劲往一处使。”
以最佳状态迎接终极挑战,各个团队细致耐心地做着最后的调整。为了更好的舞台呈现,锣鼓书《房东来了》在七场巡演的基础上,主动加演了四场。“我们在最开头加了一段唱段,既交代故事背景,也凸显锣鼓书的特色。原来的一段Rap,改成了唱念,妆造、服装也调整了,还增加了乐队与演员的互动。”作品辅导兼作曲徐思燕说,与巡演的版本相比,决赛版有多处改动,三位演员平均年龄超过55岁,需要在舞台上多滚一滚,加深印象。“这是奉贤曲艺首次登上群星奖决赛舞台,我们倍感珍惜,全力以赴。”
“广场舞要求动作不能太复杂,但是可以有形象。”《一起跳舞吧!》的舞蹈编导王雯透露,变装是该作品的一大特色,体现“职场到广场”的有效链接。为此,服装设计修改了六版,样衣做了10件。如何让换装更丝滑,是主创最后需要攻克的难题。全体演员集中排练了五天,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做最后的打磨。“主要是穿上终版服装之后,看看男生脱西装的瞬间是不是流畅,女生换装的时候搭配什么动作更合适。”令她感动的是,各位主创及舞团成员们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坚持“差一点都不行”的标准,大家齐心协力,为在广场舞领域实现突破而努力。
“从公交车到地铁,美丽的新城梦的舞台……”合唱《从站牌到站台》是一首极具都市感的爵士风作品,由平均年龄仅29岁的上海市民合唱团演唱,动人之处在于以普通人视角讲述城市变迁。“作为‘沪漂’,唱到‘站台的那头有了自己的梦’,特别能共情。”合唱团成员程超宇透露,该作品最后阶段对编曲做了细节调整,并加上了动作。
涌动着暖意的大舞台
登上国家级大赛的舞台,紧张不可避免,但也涌动着暖意和爱。
音乐剧《无障“爱”》是一群视障人士参演的阿卡贝拉音乐剧。群星奖终评的前一天,排练厅内,声乐老师正在给演员们细扣台词,调整情绪,让作品更具戏剧张力。这时,一位团员忽然头疼,大家赶忙围上去帮她按摩。导演王丽鹤说,这位团员除了视障,还有其他方面的疾病,大家都很了解,一直互相帮助。决赛前的排练,也没有给他们太大的压力。“来到决赛的舞台上,让所有观众都看到这个群体,他们就已经成功了。”
“这是第一次走入国家级的决赛,我们希望享受这个舞台。”主演张莉告诉记者,此次成都之行“无障碍”,从下飞机开始,一路就有很多人协助,主办方还专门派了两位志愿者协助他们登记入住等事项,就连吃自助餐,当看不清餐盘里的菜时,会有人主动来协助,让他们非常感动。她希望把他们的心声用艺术的方式,“讲”给更多人听。
舞台上,演员们的声音自黑暗中响起,在光明中落幕,感动了现场观众和评委,收获了音乐厅里最长时间的掌声。“什么是接纳、平等和尊重,这些是健全人要向他们学习的,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看人生、看世界。”有人如是感叹。
“把衣服披上,别感冒了。”10月17日中午12时,重庆市南岸区文化艺术中心,苏州弹词开篇《心声》的小演员们对完灯光走出排练厅,嘉定区望新小学副校长(主持工作)陆慧赶紧上前提醒孩子们做好保暖。“我们是一所乡村小学,学校门口是大片的农田,隔壁就是江苏,90%的学生是随迁子女,来自五湖四海。孩子们都没有声乐基础,甚至听不懂南方的语言,能够走上国家级的决赛舞台很不容易。”她透露,前期排练非常艰苦,决赛前一连七场巡演,这过程中不少孩子发烧生病。此次来重庆,怕乐器不好托运,她和孩子们坐十几个小时动车赶来。为了减少家长的担忧,她特地建了一个群,实时更新孩子们的动态。“我自己也是家长,知道做父母的心情。为了尽量不影响学业,我们每天会找碎片化的时间督促孩子们学习。”
“这是嘉定区青少年曲艺团队首次入围群星奖决赛,给我们的工作打了一剂强心剂。”嘉定区文化馆馆长田甜透露,从201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开始,嘉定区轮替举办青少年戏曲、曲艺大赛。2015年,通过馆校合作的模式,望新小学开始确定了评弹的特色。“我们把学校的孩子们纳入到我嘉评弹团,请周红老师来给曲艺《心声》做指导。”这次参赛的是四五六年的学生,他们中有5个孩子已经进入了初中,分布在不同的三所中学里面,为此特别给学校发函,校方给予了大力支持。
决赛当天的上午,辅导老师周红决定再增加一场排练。只见她逐字逐句地抠唱词,提醒小演员们做好表情管理,一边柔声安抚着她们的情绪。“毕竟是孩子,一遍一遍地排练,难免会有一些烦躁。”她说,这是一个说出孩子们心里话的原创作品,表演团队全部来自一所小学,在群星奖的舞台是少见的,“也让我看到,评弹未来可期!”
“你这中间说得太快了,要停一下,思考一下,再说‘好’。”“这里说一遍就够了。”群星奖小戏小品终评的前一天,沪剧小戏《假币真情》团队还在一遍遍打磨细节。作品讲的是一位智障人士10年在面馆用自绘“钱币”买面吃的故事。演员们全部都是来自浦东的居民,参演这个剧之前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走上群星奖决赛的舞台,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非常兴奋,也有点紧张。回忆这一年多的来时路,主演严蓉很是感慨:“我们排练了大概有上千次,开始递一个碗的动作需要练习50遍才能通过,栾岚导演非常耐心,反反复复指导我们。”曾经也有人劝栾导在决赛阶段换几位更有舞台经验的群文演员,但她还是坚持用原来的班底,“大家都很努力,希望带着他们走向更高的舞台,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本届群星奖的参赛作品,为未来的群众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吴鹏宏说,今后,上海群文创作将继续坚持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在创作形式上,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表达将成为激发群文活力的重要路径。在创作机制上,继续通过群文创作孵化机制、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等政策保障,持续挖掘和培养年轻的创作人才,推动群文事业蓬勃发展。
盛达优配-券商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线上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