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手术台上,新生的希望正在被植入。历经8小时,在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精密协作下,小扬的肝移植手术成功完成。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福星院长、陈琼华副院长一行前往肝胆胰外科病房看望小扬,为其往后的生活给予美好祝愿。
台海网10月13日讯(导报记者 石程罗纳 李方芳 通讯员 陈雯 罗超 文/图)近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救治一名因米酵菌酸中毒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花季少女小扬(化名)。面对这个全球范围内都缺乏解药、死亡率极高的医学难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团队迎难而上,凭借开创性的肝移植手术与卓越的团队协作,成功将患者从“死亡漩涡”中夺回。
面对罕见中毒
医生用“换肝”拼出生路
患者小扬因误食过期发酵米制品,导致米酵菌酸中毒,在转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时,病情已急剧恶化。检查结果显示,其肝脏、肾脏、大脑均遭受重创,急性肝衰竭尤为突出,并伴有严重的肾衰竭、胰腺水肿和脑水肿。肝胆胰外科主任姜楠表示:“肝脏是全身最重要的化学工厂,肝脏在,全身的新陈代谢才得以维持,肝功能一旦无法维持,不良结局只是时间问题。”
这种以线粒体耗竭为主要原因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疾病,各个脏器相互牵连,形成致命的“死亡漩涡”。外院治疗期间已确认其体内存在米酵菌酸毒素,常规的人工肝、血液净化等支持治疗虽竭力维持,但病情仍在持续恶化,生存希望极其渺茫。
在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医院迅速响应,组织肝胆胰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手术科、超声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肝胆胰外科主任姜楠分享了此前国内首次运用肝移植救治急诊木耳中毒的成功经验,也是全球范围内唯一一例米酵菌酸中毒致多器官衰竭通过肝移植治疗存活的病例,开创性提出以肝移植为核心、重建机体代谢与解毒功能的治疗方案。“毒素进入人体后,首当其冲的就是肝脏,肝脏是接收毒物浓度最高、受损最严重的器官。”姜楠主任解释道,“如果不换肝,患者必然会死于肝衰竭;而换了肝,我们就是为她清除了体内最大的‘毒素库’,为其他器官的自我修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尽管风险巨大,但这是唯一可能扭转局面的希望。”
多学科精诚合作
8小时手术打破“死亡魔咒”
在医院领导层的统筹指挥下,重症医学科负责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实施人工肝、肾脏替代治疗;肝胆胰外科团队负责移植手术方案设计与实施;麻醉手术科团队预判了患者多器官衰竭状态下手术的极高风险,制定了周密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案,确保手术期间器官功能稳定。
在超紧急状态下,小扬很快匹配到合适肝源。“这是一场体系化的战斗,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麻醉手术科杨斌主任强调,“从术前评估到围术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精准调控、内环境的有效优化,每一步都需要精准判断与无缝衔接。”
手术团队历经8小时奋战,成功完成了病肝切除与新肝植入。令人振奋的是,新肝植入后立即发挥作用,患者在术中便恢复了排尿,脑电波状态改善,生命指标逐步稳定。
在医院的严密监护和精心治疗下,好消息接踵而至。术后第一天,小扬瞳孔对光反射恢复;第二天成功脱离呼吸机;第三天神志清醒,能够进行简单交流;原本衰竭的各个器官,随着新肝脏强大的代谢和解毒功能的发挥,逐步恢复了生机,因脑水肿导致的低脑电波状态也明显改善。
术后3周,在顺利度过术后感染和排斥反应等关卡后,小扬最终康复出院。
这场成功的救治,标志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救治罕见中毒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类似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奇迹背后的思考
专家提示警惕“舌尖上的风险”
这场生命奇迹的背后,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和高超医术,也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团队的“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得益于医院在学科建设与管理上的前瞻性布局。医院始终注重“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无缝衔接、资源全域统筹”的核心原则,打破科室壁垒,从会诊决策、方案制定到资源调配,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合作,让各科室在危重病例救治中形成“1+1>2”的合力。
“这类中毒进展极快,救治窗口期极短,预防是关键。”姜楠主任强调。他建议公众避免食用隔夜、变质或泡发过久的食材,做到“光盘不隔夜”,从源头上杜绝风险。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
盛达优配-券商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线上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